因此,除了继续发展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这样的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国家传统友谊以外,印度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战略伙伴。
另外在管道用量方面虽然我国目前排名世界第四但是与前列的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但是下游需求却遭遇瓶颈,在LNG车用、船用、发电等方面的发展与供应不成比例。
这主要缘于我国天然气价格方面的制定不甚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2014年9月2日,中国国际液化天然气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此次行业盛会围绕当下中国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气行业的现状进行发言讨论,同时展望天然气在未来能源领域中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国家政策、投资、市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了阐述。更重要的是,积极研究提高LNG船舶经济效益的可行办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非持续观望。可以说我国的LNG发展仍然处在初级快速发展阶段。在发电成本上跟传统能源相比劣势明显,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用国家的政策大手指引天然气行业正确发展。
管道如何改革、如何分离。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细化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努力推进LNG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蒸蒸日上、不可限量。中国深层油气目前已进入突破发现期。
④早期成藏、构造抬升、快速深埋等因素抑制了成岩效应,对孔隙保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近期通过大量原油裂解金管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热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原油的组成。四川盆地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礁滩体发育区。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
火山喷发环境以陆上为主,主要表现为中心式喷发模式。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
2006年生产出9000m钻机,2007年又生产出12000m钻机,钻机生产能力为超深井勘探开发提供了条件。今后应把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未来的战略领域和现实工程来组织实施。目前针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工程技术亦刚起步,国内埋深达7000m的油气藏尚未投入开发,实现高效、规模开发难度更大。美国西内盆地阿纳达科凹陷米尔斯兰奇气田(Mills Ranch Field)是世界上已开发的最深气藏,目的层下奥陶统白云岩埋深7663~8103m,孔隙度为5%~8%,平均渗透率为710?3m2,单井产气量为6104m3/d,可采储量365108m3。
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四川盆地川东北石炭系白云岩富气区5大现实领域,勘探面积约10104km2。3.1.2 深埋溶蚀作用深层储集层溶蚀作用有两种类型,即埋藏溶蚀和近地表风化淋滤溶蚀,且以前者为主,其对孔隙的发育贡献最大。有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岩溶发育区。
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发育少量的酸性流纹岩,岩石类型以熔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火山岩。上述5类因素对深部储集层形成均有控制作用,但对于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岩性的储集层,各种因素对孔隙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因此,确定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岩性储集层保孔、增孔主控因素是深层储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
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当储集层中发育裂缝时,渗透率显著增加,如大北202井目的层裂缝发育,砂岩储集层未经改造,日产气110104m3。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周缘奥陶系岩溶发育区。②风化淋滤作用决定了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带,风化淋滤作用对储集层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增大了储集空间,提高了储集性能,优质储集层主要分布在风化壳以下以及每期沉积间断期旋回的顶部。利用成岩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设计不同的温压条件,模拟储集层沉积成岩后经受的早期慢速压实-后期快速压实作用,再现不同沉降阶段储集层孔隙的演化特征,量化不同孔隙类型及含量。基于大量地质样品的模拟实验确定煤系源岩的生气界限和潜力。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孔隙的形成与保持受多种因素控制。如中东地区,近年来多数油气重大发现均位于深层,近10年来在3000m以深的地层中发现了Pars、Masjid、Esoleiman、Shaikan1、Kurdamir-1、Ferdows等一批巨型、特大型油气田。
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该时期奥陶系储集层整体埋深为3000~4000m,该深度范围内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保存较好,存在足够的储集空间接受油气的注入。
塔里木盆地库车克深202井研究结果表明,溶蚀作用纵向发育范围距不整合面可达290m(150m内最好),其中浅层风化带溶蚀孔隙度为0~1.0%,垂向淋滤带溶蚀孔隙度为2.0%~5.0%,径向潜流带溶蚀孔隙度为1.0%~2.0%,底部滞留带溶蚀孔隙度为0~1.0%,横向具有成层性。3.2.3 早期油气充注保存孔隙机理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充注主要发生在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
②溶解、破裂、收缩及矿物体积缩小的交代作用是使深层储集层增孔的主要因素。目前,全球已开发了1000多个目的层埋深在4500~8103m的油气田,其中,美国湾岸(GulfCoast)盆地Augur油田是世界上已开发的最深油藏(埋深6511~6540m)。
岩性包括流纹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早期为中基性岩,后期为大规模酸性火山岩。3.2.4 断裂改善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性能机理从塔里木盆地深井来看,埋深大于5700m时,碳酸盐岩储集层中裂缝型储集层已逐渐占据优势,其厚度不断增大。研发了超高温条件下成胶率高的抗超高温纳米有机土及配套的油基钻井液关键处理剂,形成了抗温250℃、密度2.60g/cm3的油基钻井液技术,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实现了国内油基钻井液处理剂基本配套,并且钻井液可回收利用。国内泡沫钻井液抗高温能力从150℃提高到350℃,形成了抗温350℃的水基泡沫钻井液技术,其抗温能力比国外聚合物成膜增黏泡沫钻井液技术高50℃。
从技术需求看,深层-超深层埋深大,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普遍偏低,勘探目标成像精度不够,针对性的深层-超深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评价技术、深层复杂储集层深度改造与开发配套技术、安全快速钻井技术需要发展和完善。2、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认识新突破2.1 关于烃源灶的新认识近年来,在单一烃源灶常规生烃模式基础上,研究扩展了中国深层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模式:①针对常规海相烃源灶,将单峰式生烃模式完善为完整的双峰式,即包括生油和生气两个高峰。
本文以4500~6000m为深层标准,大于6000m为超深层标准,初步预测,中国石油探区范围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为220108~300108t 油当量,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3大领域,以气为主。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
白云石化与溶蚀(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表生期岩溶和埋藏溶蚀)、构造作用的叠合更利于优质白云岩储集层的形成。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生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水或有机酸有关,深层烃源岩成熟度一般较高(成熟-高成熟),Ro值普遍大于1.0%。环满加尔凹陷寒武系台缘带。美国瓦勒维尔杰盆地帕凯特油气田和特拉华盆地戈麦斯油气田在4575~6100m深度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凝析油气,部分生产层温度高达232℃。
②提出源岩中滞留的分散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能裂解成气、使烃源岩仍具有良好成气潜力的新观点。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
1、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当前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未来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塔里木盆地塔北南缘奥陶系岩溶发育区。
深部岩溶细分为顺层岩溶、垂向岩溶和热流体岩溶。2.2 关于油层温度的新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原油在160℃开始裂解,200℃之前基本完全裂解,然而近期一些新的地质发现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中国渤海湾盆地发现的牛东1井蓟县系雾迷山组潜山凝析油层底部温度达201.1℃(对应深度6027m)。